欢迎访问:光之隧道:马岩松与他的清津河隧道改造项目_指南_行业指南_自居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之隧道:马岩松与他的清津河隧道改造项目

收藏  分享
网友发布网友发布52

光之隧道:马岩松与他的清津河隧道改造项目

在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的清津峡地区,有一条颇受日本民众喜爱的“打卡景点”—— 光之隧道

光之隧道其实就是原来的清津峡隧道,早年,作为“日本三大峡谷”之一的清津峡,蜚声海内外,一度带动了当地 旅游 业蓬勃发展。但由于落石事故与经济衰退接连出现,清津峡隧道一度关停,游客锐减引发地区衰败。

到了2018年,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将这里进行了重塑,利用“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将一条引入游客游览自然美景的普通隧道重生为一件艺术品,让游客“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川端康成《雪国》的开篇 )这样的寻常本身,成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穿越。

亲临现场感受到的奇妙,与只是在屏幕前“云游”感到的精彩,其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关于这条全长约750米的观光隧道,我还是第1次听说,对其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图文和网上的影像资料。

于是,我只能简单聊聊对其设计理念的想法,以及“网红景点”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意义。

根据项目介绍,隧道的5大驻足点实际上对应中国的“五行”——瞧,做事儿总要有些名头,最好是古老的东西,这样才能有一些“附会”。

首先,是木。

它对应的是 纪念品商店&温泉足浴 。这个木屋临近隧道正式入口,一层是纪念品商店及咖啡厅,同时展示出售当地村民的手工艺品,还可以作为旅客的休憩点;二层是温泉足浴池。

日本的温泉好像到处都是,而日本动漫、影综等也是冷不丁就宣传一下他们的温泉文化。

对比起来,我们自个儿不少 旅游 景点的宣传思路就比较单一,我经常会在街头看到公交车、站台上的外地宣传广告,只能说毫无特色。

地方政府是真想通过 旅游 拉动小地方的经济,但广告也是真的俗气,不知道是甲方的眼光有问题,还是广告公司的段位有问题。

自然风光这种东西,才最好是标题党的宣传思路,要第一时间抓住有闲人的眼球,同时,风景和配套是要真做好,而不是骗来一众游客,然后死命坑钱,做一锤子买卖,这就不是良性发展的思路。

其次,是土

土对应的是隧道主体,这也比较好解释 。其实总长750米的隧道,走起来也挺无聊的,更不用说之前还是普通的日炽灯照明。改造后的隧道光成为了彩色光,每隔一段路程就转化不同的色彩,同时,每一段隧道所搭配的背景音乐也不同,这样就增加了行走于隧道的趣味性。

第三,金对应 第二观景台

这里命名为“窥”,原因是第二观景台的中央设计了一处有趣的卫生间,它采用的是单面透视镜——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

里面的人是“窥伺”外面的人,这就比较有趣了。

不知道国内是不是有景点愿意放这么一个有趣的卫生间。

第四, 火对应第三观景台

这个地方从上看没啥特别的,就是墙壁上加装了很多面像水滴形状的镜子,背后的灯像是赤红色,暗示这是火吧。

第五,水。

水对应的是第四观景台,命名为“镜池”

这里是是光之隧道的尽头,由于隧道在末端进行了180度的回旋,从这个观景台像外看,是可以在清津峡的深处一览山水从峡谷深处流出的美景。

这里更有创意的是,由于隧道尽头设计了一片水面,使得半圆的洞口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同时,洞顶墙壁铺设的不锈钢板好像一面镜子,将外面的山水天空投射到隧道内部,从照片的视觉效果看,内和外连成了一体,颇有东方园林刻意让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做陪衬,达到浑然天成,美不胜收的奇景。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允许游客在这里互动,这可远比让游客只能做看客更有吸引力了!

平心而论,感觉国内有些景点并没有考虑游客与景点的互动性,好像拍拍照就拉倒,这其实也挺无聊的。

如果看到这里的读者有去过“光之隧道”的,不妨分析下最真实的感受。

总的来说,如果国内 旅游 景点也进行这样的艺术化改造,第一,是要增强项目的“说头”,意义是被人为赋予的,你要给人一个心向往之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是编出来的;

第二,是要强调项目本身是不是真的好看或者好玩,自然景观要保护好,人文景观也要做的雅致,至于有些地方的强制消费地方工艺品,我觉得低俗了,鼓励大众在吃、住、玩上多消费更实在,是的,你要多提供能玩的东西——这就是之前说的互动性。

当然,之于我,可能对旅行并没有太多兴致,研究旅行产业背后的经济效益似乎更有吸引力?

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获得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和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包括曾在2002年引起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及最近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其他作品还包括,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 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艺术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今年九月,马岩松将作为最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参展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的信心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竟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在国内设计界理性反思并不断找回市场地位的同时,年轻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国际团队一起,开始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

赢得城市的尊重

在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筑设计方案确定的宣布仪式,市长亲自宣布结果,当地市民和媒体对设计者的关注如同摇滚明星。而这位明星就是刚刚三十岁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

这是一栋56层的公寓楼,开发商对其进行了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马岩松领衔的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玛丽莲·梦露大厦”,最终击败了进入提名阶段的另外5家建筑公司方案后脱颖而出。马岩松说,“我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包括在电台和电视台做现场直播节目”。密西沙加市的市长还亲自给马岩松写信,感谢他为城市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建筑。

创造自由与新生

如果说一部分建筑是附会某种形式,“玛丽莲·梦露大厦”则是建筑带给人无限遐思。马岩松说:“‘玛丽莲·梦露大厦’不是我们定的名字,而是当地一家著名媒体上的评论家这么叫起来的。他们认为,这大厦看起来与可以和玛丽莲·梦露婀娜的姿态媲美。而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栋建筑有人说像玛丽莲·梦露,也有人说像流动的音乐,但都给人美的感受。”“我们所有的作品,都反对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也反对技术第一低成本复制的建筑,人需要从工业时代的紧张与压迫中解放出来,寻找平等、开放的空间,建筑要满足的功能性,在新的世纪里,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给人的生活创造更大的自由、更多的可能。”

在完成玛丽莲·梦露大厦建筑设计的同时,马岩松还在设计建筑的一部分室内空间。建筑的每层都有一圈大阳台,户型的空间不做功能区的划分,混合功能成为具有最大可能性的功能。

在工业时代的建筑里,空间被人为划分成各种功能,吃饭、睡觉、会客。人被建筑所统治着,人们必须要服从于一个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和不断创造自己的空间。马岩松说,我们始终坚持的创作精神,就是要让人成为主体,建筑只能成为人活动的舞台和背景。“鱼需要鱼缸吗?”

什么样的空间才是最适合人需求的呢?”马岩松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着这些带有哲学性的建筑问题。他们的理念已经超脱于建筑。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放着一个不大的鱼缸,这鱼缸获得了国际大奖。“我们用摄像机拍摄鱼的活动,在电脑里分析它们的行为,发现了它们的一些习惯,并按照它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了一个鱼缸。但后来我们想,鱼一定要跟鱼缸有什么关系吗?与忘情于江湖相比,什么样的鱼缸都是对鱼的限制。人类从住山洞,到住帐篷,现在又住进遍布城市的方盒子一样的建筑里面,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改善了人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更多地限制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自由的生活。我们在拥有了如此高水平的技术之后,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开放,如何利用技术,更尊重人的选择,让空间尽可能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限制。”

冰冻三尺之寒

无论是因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浮游之岛”而成名于纽约,还是获得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际竞赛一等奖、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包括最近获得的广州生物岛广场国际设计竞赛的胜利和“玛丽莲·梦露大厦”设计权的获得,马岩松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坚持着同样的设计思想。

但在国内,市场认识他们还需要个过程。他们最近几年里,完成了六七十个方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开始建设。马岩松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建筑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里,有一处非常惹人关注的展品——“哈迪德的未来家居”。而这正是马岩松在哈迪德事务所里的最后一件作品。马岩松说:“我的老师哈迪德非常希望我们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我们不仅仅要有艺术上的执着追求,更要看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作为中国建筑师,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对社会的贡献。”

对于马岩松和他的事务所,取得的成功是长期的积累和追求;同样,要在国内得到在国际上一样的认可,要打破过去的很多制式,也要不断努力,让中国的市场对建筑有更新的理解。

中国建筑师的国际机构

MAD建筑事务所在北京的空间很宽敞,员工有的在电脑前专注工作,有的在自由交流,英语成为沟通的常用语言,三个合伙人当中,有美国国籍的,也有日本人,金发碧眼的员工与中国员工共同合作。在记者采访时,又一个加拿大建筑师专程来到MAD建筑事务所找工作。

因为在加拿大和欧洲的设计项目,往返于中国与欧美,成为新一代“空中飞人”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在国内,他们也突然间获得了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内的不少任务。马岩松说,20世纪70年代人的创造力开始爆发了,包括建筑、音乐、绘画等等,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开始闪光。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看不到门,桌子与桌子中间没有隔板,没有阻碍沟通的任何事物,甚至是国界和语言。合伙人是不同国籍的,员工也来自不同国度,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建筑让人的生活更自由。

国际建筑师马岩松的成长经历

马岩松,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2006年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1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建筑联盟举办讲座。建筑作品包括在国际建筑界广泛讨论的国际竞赛中标作品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公寓(2009年建成),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2,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台湾鸿四川竞图一等奖作品,以及在北京即将完工的红螺湖会所和RISINGHOUSE。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也曾经在国内外建筑界激烈讨论,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

标签: 作品 一等奖 大厦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指南
点击排行